101領團班--宜蘭一日遊(深度導覽)
行程規劃:
台北車站集合-->蘭陽博物館-->青蔥博物館-->羅東林業文化園區-->宜蘭昭應宮-->溫暖的家
烏石港之名因烏石礁而得,烏石礁即為舊烏石港內的三大黑色礁石。
清代的烏石港為宜蘭地區貨物進出咽喉,掌控蘭地經濟命脈。
當時由烏石港可接河道至頭圍,造就開蘭第一街之形成,也因而促進了頭為之繁榮興盛。
蘭陽博物館外觀,建築景觀-從土地長出的單面山
由姚仁喜先生領導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,博物館建築量體是以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單面山為設計依據,單面山是指一翼陡峭,另一翼緩斜的山形,是本區域獨有的地理特質。
博物館採單面山的幾何造型,屋頂與地面夾角20度,尖端牆面與地面成70度,由土地中成長茁壯,並和地景融合。
戶外旗幟設計
學員們抱著期待及學習的心情,步入蘭陽博物館~
館內一樓大廳
自高空俯瞰蘭陽大地,有著大小不同、顏色深淺與質感不一的田野方塊,這些方塊也隨天色與四季變化而有不同的色調與風情。因此,建築師選取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「四季」的主旋律,在建築實量體的外牆,將協奏曲中「春」、「夏」、「秋」、「冬」四篇樂章的音符,以多重質感的石材轉化為音符,依序排列至建築主體的四個實體外牆上,呈現蘭陽大地的四季農田地景,好似動態的音樂歌頌。
館內裝置藝術:竹風蘭雨
宜蘭下雨頻繁,下墜的LED燈,彷彿正在下著噢...好美唷...
館內線條令人頭暈目眩...請扶好電梯喔...不然很容易暈眩呢!!
當時人民的生活型態,一一在館內呈現
很特別的簑衣...感覺像背著眾重的龜殼ㄋ~~
宜蘭地質曾展示
泰雅大橋
走向泰雅大橋,橋的四周充滿著青山、潺潺溪水,由於屬偏遠地區,少了破壞、少了開發、少了都市的喧囂,卻多了大自然的美麗景緻和許多原生的生態,讓人有過了泰雅大橋,等於是進入了大自然的神祕領域的感覺。
泰雅大橋,橋身的設計造型,是將泰雅文化和現代的藝術手法相互溶入,有著像弓箭般造型的路燈,菱形的裝飾圖案,
而護欄則是原住民織布的布匹花樣,色調上以紅、棕、褐三色為主,十分具有泰雅族人的獨特風味,相當頗具巧思。
宜蘭青蔥文化館
宜蘭的(三星四寶):蔥,蒜,銀柳,上將梨為主題,設計可愛的裝置藝術。
館內可愛的解說導覽人員
真正的三星蔥,從白部分要達15公分唷~
別買到山寨版的青蔥...
館內巨大的木雕,有檜木香味~
銀柳做成的一幅畫
青蔥餅
羅東林業文化園區
日據時期,太平山開採森林,羅東成為木材的集散地,因而邁向繁榮。 太平山伐木始於大正4年(1915),由於森林資源豐富,而與阿里山、八仙山並稱為台灣三大林場。由於木材搬運不易,早期生產的木材以放流方式,藉由蘭陽溪漂流至平地,再撈集貯存,大正13年(1924),太平山及羅東森林鐵路開通後,改由鐵路運輸木材。
當時宜蘭屬於台北州,分設宜蘭郡、羅東郡及蘇澳郡,羅東為僅次於宜蘭市的蘭陽大鎮。
沿著鐵路軌道走到底,右側的草坪展示幾件用檜木雕刻的作品,
草坪邊緣另有展示棚放置三輛同型的蒸汽機車老火車頭,
並有羅東森林鐵路的歷史簡介。
當時鐵路的終點「竹林站」,即是位於今日羅東林區管理處的所在地,
前身為日據時代的羅東出張所及貯木池舊址,佔地約20公頃。
民國71年(1982),林務局結束太平山的伐木作業,
森林鐵路隨之於民國78年(1989)停駛,
佔地廣大的林場貯木池及相關的設施也因伐林結束而閒置。
湖面上仍可見少數漂浮的木材,讓遊客感受昔日林場貯木池的風貌,
其餘大片湖水則是碧波瀲灩,有鴨鴛悠游其間。近岸清澈水淺處,
可見魚群蹤跡,而水澤地,則一片翠綠水草。
緊接著來到宜蘭的三級古蹟-->昭應宮
昭應宮,是宜蘭縣唯一的國家三級古蹟,位於宜蘭市的中山路上。
宜蘭市,舊稱「五圍」,是宜蘭縣治所在,翻開宜蘭古城地圖,
昭應宮大約位於古城的中心點,足見此廟在蘭城人民心中的地位。
昭應宮遷於現址之後,歷經一百七十多年歲月,其間多次整修,外貌已變,
而前殿(三川殿)及正殿仍保存不少古物。
前殿的龍柱、石獅均為清代中期時期的雕刻,壁堵及樑楹的石雕、木雕亦精緻可觀。
殿內的楹柱,是道光乙未年(1835)的舊柱,已佇立一百七十年以上。
而廟內亦可見咸豐、同治、光緒年代的古匾,分懸於三川殿內堂及左右廊道,古廟的色彩濃厚。
三大老(左起陳蒸、楊廷理、翟淦)
除了主祀媽祖,昭應宮也像台灣一般寺廟,陪祀各種神明, 我這次來昭應廟,特別想參觀「三大老」。
例如觀音菩薩、註生娘娘、福德正神、水仙尊王(禹帝)等,
而最特殊的是昭應宮後殿二樓的旁殿供奉了開蘭有功的「三大老」雕像。
「三大老」是指治理噶瑪蘭廳有功的三位地方官,
分別是楊廷理、翟淦、陳蒸,三個人先後曾擔任噶瑪蘭廳通判(地方首長),
有治績,地方人士感念,而奉三人為三大老,祀奉於昭應宮。